美国GDP上修3.3%,新闻一出来,华尔街一片欢腾。屏幕上数字蹭蹭蹭往上冒,分析师站在办公室窗边喝咖啡,看着标普500刷新新高,一群人又开始鼓吹美股冲击新纪录,说这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号,一派欣欣向荣,连带着各种“美利坚高歌猛进”的段子在网上疯传。但奇怪就奇怪在,普通美国人打开钱包,发现钱没变多,该还的账单、该付的水电费一样不少,信用卡APP里数字一年比一年大。GDP创新高,生活没跟着创新高,这种感受,谁都说不出个道理来。
手机上刷到美商务部数据,第二季度GDP增长3.3%,比原来多了0.3个百分点。经济学家抢着做直播解读,说超预期、强势反弹,赞美GDP公式:消费+投资+政府支出+净出口。几乎没人去细看增长的“底子”,发现消费条目直接拉高,投资反而缩水。消费支出涨到2.9%,投资却只剩3.1%不到。设备投资更低,家电商卖场没几个人。这样的经济,像单边踩脚踏车,一边飞快,一边链条松动。
后台数据,美国人还在疯狂刷信用卡。美联储报表上,家庭信用卡余额突破1.14万亿美元,增速4.6%,创历史纪录。信用卡年利率干到20.92%,以前给银行白送钱还没这么过瘾。用债务拉消费,早晚是“拆东墙补西墙”。明面上看,超市货架车快空了,实际钱包越来越干。本质就是靠提前借钱买今天的幸福。这事儿撑不了太久。
去掉必需品,美国人花钱越来越小心。汽车销量跌了三个月,家电卖不动,电商数据也只有个位数的涨幅。钱都拿去堵医疗、养老、住房了,哪还有闲钱买科技新品?吃饭住家医疗,人没得选,花多少算多少。可选消费越干越瘦,说明大家手里头不宽裕。家庭债务占可支配收入127.8%,随时有可能踩线爆雷。
百姓省钱,企业更是惜钱如命。美国商家今年不是拿钱投项目,都是抢着囤货,提前进口。二季度进口暴涨6.9%,来自中国的玩意直接高到15.2%。但谁仔细翻一下库存表,发现电子机械全都堆仓库——不是因为货卖得快,是因为都怕关税多、物流卡壳,货先搬进来再说。经济学里面讲“缓冲库存”,意思是大家都不相信明天会更好,只能预防万一,囤点家底过冬。
企业不投资,GDP“膨胀”靠的也不是实打实的生产力进步,都是旧库存撑的体量。设备投资只有惨淡的1.8%。科技创新最能代表未来能量,结果知识产权投资比去年又慢了几个百分点。企业家手里现金2.1万亿美元,宁可塞银行,没人敢投项目。标普500现金流创新高,实际工厂订单创低谷。
企业行为跟消费者完全反着,一个左手借钱狂欢购物,一个右手抱钱缩头缩脑。反差看的人又好笑又尴尬。大家都在怕风险,金融市场、债务违约率慢慢爬升。国债收益率曲线倒挂15个月,美国自己都说这是衰退前的预警灯。
回顾一下,历史上几次闹危机前都这模式:数据看着欢腾,市场暗地里冷得要命。1929年股市崩,GDP还在涨。2008次贷危机爆发前,经济增速也是标榜健康乐观。企业投资见顶最早,比GDP提前半年到一年,“天花板”一破,后面就一路下坡。
美国这一轮经济扩张,周期时间也快顶到头,政策宽松、财政刺激撑大的“虚胖”,没有持续的科技突破作支撑。加息开始以后,各种因素共同作用,消费者的“消费力”其实是靠债务提前预支,企业家都在躲风险,缩减投资。透支、囤货、观望,三重分化,经济看着亮眼,实际上走到了节点。
国内外对比一下,欧洲零增长,美国创新高,但企业不敢投资,中国结构性难题也在折腾,全球贸易增速整体很低,美国不怕被拖下水才怪。美联储加息效应刚刚全力传导进来,经济结构本来就不坚固,结果家庭负债高企,企业投资萎缩,银行资产质量不敢乐观。风险点像串珍珠一样排着队。
现实就是老百姓拿着GDP创新高的数据,过着钱包瘪瘪的日子。高增长是数字,低幸福是真实。美国经济的分裂,无论华尔街怎么说,大众的体感不会骗人。数据繁荣、市场恐慌、结构脆弱,“幸福感”缩水,系统性风险在预热。谁信GDP能直接代表明天,谁可能就要再经历一次周期清算。
美国人的现状,不是数字糊弄过关能换来希望,是该花的钱越来越难花,企业宁可库存也不敢冒进。GDP反弹,大家都在问自己过得怎么样。这和标普能不能再新高,两码事。经济繁荣的数据撑不出大多数人的安全感,赤裸裸的矛盾感藏在报表里,也藏在普通人撑破的信用卡里。
市场的兴奋没法替代生活的焦虑,数据的美丽不等于感受的温暖。判断未来,不看增长数字,只看企业家和居民的选择。当恐慌蔓延,周期转折点近了,就算GDP估算再高,普通美国人一样觉得手头不宽裕。历史告诉我们,数字背后是预期,是信心,是真正的可能。
本文旨在弘扬社会正气,倡导健康、正面的价值观念,如有内容修正需求,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。小编写文不易,欢迎点赞留言关注,祝每一位读者生活一路长虹。
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,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,欢迎批评指正,我们将严肃对待。
盛达优配官网-最安全靠谱的配资公司-在线配资论坛官网-炒股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